《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摘要
第1期摘要
1、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和世界意蕴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模式“非同一性”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式现代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近代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中对现代化的不断尝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立党兴国百余年历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熊治东,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决定着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实然状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作为学理支撑、“言必行、行必果”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信用条件和国际 社会对中国声音的强烈呼唤作为话语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话语霸权、话语概念范畴表述 能力不足和话语对外传播水平不高等多重困境。理论主题、基本范畴、逻辑主线、价值内核等 具体内容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结构要素,明确了“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话语体 系”的基本问题。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做到言之有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做到言之有理;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做到言之有术;全方位多途径提升话语国际传播效能,做到言之有方。
【作者简介】
武豹、吴学琴,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研究基地,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3、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
【摘要】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而是相互包孕和依存。中国式现代 化之“成功推进和拓展”,从根本上看乃由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密码所规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个基因。其中,“民为邦本”的传统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传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图景,“以和为贵”的传统厚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勇者不惧” 的传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对其进行了激活和唤醒,从而使其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王朝庆,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研究
4、“共同富裕促进法”立法研究
【摘要】
基于现有法律供给不足、目标缺失、协调性差的缺陷,“共同富裕促进法”的制定具有必要性。基于立法积累、立法时机、立法参与以及立法意愿方面的分析,“共同富裕促进法” 的制定具有可行性。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具有的收益分配权均衡性特征及现有生产要素分布不均的差异性特征,应凭依经济法治理论指导“共同富裕促进法”的制定。“共同富裕促进法”作为促进型经济法,本质上更接近于法典化的经济法总则,在立法体例的选择上应采用“目标-手段” 的整合式立法模式,而非单个问题解决型的综合式立法模式。财政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工资与收入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是主要的促进手段。作为核心手段, 促进共同富裕的税收法律制度应依税法规范的二元区分法进行立法并完善,从而切实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法”的统筹、引领与整合作用。
【作者简介】
姚子健,北京大学法学院, 从事经济法学、信息法学研究
5、卢梭、马克思与我们:科学与文明形态之辩
【摘要】
18 世纪以来,新科学与文明新形态的关系就始终是哲学的时代命题。但是,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一个方面,相比宏观的文明新形态或历史新阶段,科学实验与技术应用的新特征则更为具体与特殊。因此,在资本主义主导的近现代文明形态初期,以卢梭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普遍有着文明焦虑,一方面预判了这一文明形态所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与价值危机,另一方面却无法依据古典的经验来判断科学与艺术的未来走向。而到了大工业资本主义的文明阶段,面对业已呈现出完整形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国家政治,马克思得以客观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提炼出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分析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结构性矛盾与未来文明形态的必要条件。今天的我们,在面对尚待展开的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之时极易陷入卢梭式的“文明焦虑”,但是却并不应就此返回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或者浪漫主义的思乡 愁绪,而是要以历史科学的方法与态度直面仍然束缚着科学、生产力与人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展望文明形态真实且普遍的发展。
【作者简介】
包大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政治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6、主体性的当代困境与人民主体论的重建逻辑
【摘要】
对现代性的批判无不伴随着“消解主体性”“超越主体性”“主体性的黄昏”等声音,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在当代进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的理论偏谬在于世界观上的唯心主义,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由马克思发端并深植于当代中国的人民主体论为突破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局限并重建当代人的主体性提供了可能路径。人民主体的客观性、人民主体的能动性、人民主体的社会性构成了其中的理论逻辑;主体个性的社会差异、主体自由的内在需求、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其中的价值逻辑;以主体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个人史,以主体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世界史,以主体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人类史构成了其中的历史逻辑。
【作者简介】
余根雄,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理论研究
7、绩效范式: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范式耦合的新趋势
【摘要】
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了人类现代化进程无法回避的一个新议题。风险社会中,人们有必要系统反思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范式的融合与创新。已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回应和解释公共安全风险治理问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范式,但这些范式之间缺乏有机融合与创新。聚焦公共安全风险治理问题,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绩效范式。将绩效管理理论嵌入到风险治理研究过程中,着重探讨已有范式与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绩 效范式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关联,系统解构已有范式与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绩效范式之间融合共生的策略,逐步形成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新范式即绩效范式,强化风险治理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对于风险治理绩效的贡献,促进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
曹惠民、李秀,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
8、生物信息识别:原理、风险与协同治理模式
【摘要】
生物信息识别是指基于可测量的身体和行为特征自动识别个体的一种技术。实践中,生物信息识别易诱发信息泄露,隐私权被稀释,产品误差等风险。鉴于生物信息识别适用场景和主体的复杂性,适宜采取包括企业、立法者和数据平台在内多方协同治理的模式。企业应当制定内部合规方案和强化行业自律;立法者可以细化个人信息分类和增设滥用生物识 别信息罪;而数据平台则需要优化“知情-同意”制度。
【作者简介】
蔡士林,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从事科技法研究
9、论海南自由贸易港融资租赁的立法建构
【摘要】
融资租赁作为金融交易模式中与实体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产品之一,对自由贸易港金融开放与金融创新都发挥着重要功效。在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中,融资 租赁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关立法也随着自由贸易区融资租赁的发展与实践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融资租赁立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具有专门立法的缺位、立法不平衡、创新性和开放性不足等缺陷,需要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立法予以修补和完善。立足自由贸易港发展实际,融资租赁的相关立法严重滞后于自由贸易港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加强融资租赁立法建构与创新。在坚持适度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立法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立法授权,摆脱以政策为主导的监管 困局;实行统一监管,打破融资租赁与金融租赁的法律界限;加强融资租赁立法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实现金融开放与创新。
【作者简介】
常健、王清粤,海南大学法学院,从事经济法学、金融法学、自由贸易港法学研究
10、论住房公积金的强制执行
【摘要】
在民事执行实践中,关于住房公积金能否作为执行责任财产始终存在着争议,但现行法律对此并无明示。基于对住房公积金的性质、功能、规范位阶、实施效果、法律价值判断 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关于住房公积金的可执行性,有否定说、肯定说和附条件执行说三种观点。住房公积金强制执行的地方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限定执行模式、扩大执行模式和自由裁量模式三种执行模式,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执行范围和执行规范。三种执行模式中,扩大执行 模式更符合住房公积金强制执行的法律理念和社会现实,但也存在着执行范围不统一、执行方 式不明确等弊端。住房公积金的强制执行需厘清执行原则,统一执行规范,界定可执行范围, 明确执行方式,以解决住房公积金强制执行中的弊病,实现住房公积金强制执行法律效果与社 会效果的统一。
【作者简介】
宋汉林,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郑州大学中国司法案例研究中心,从事强制执行法研究
11、论股份公司差异化表决权安排的规范逻辑 ——兼评我国科创板差异化表决权安排相关规则
【摘要】
差异化表决权安排是公司股东基于对控制者“领导能力”适格性的判断所达成的有效共识,是赋予控制者与其所享有的现金流权利不相匹配的控制权的公司内部事项。规范公司差异化表决权安排,关键在于对控制者“领导能力”这一核心要素的把握。由于难以周延地 事前归纳控制者“领导能力”判断的实体标准,因而法律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公司自治,并以 强制性规定作为辅助。强制性规定的强制方式与程度取决于公司的公共性。同时,对公司控制者“领导能力”的“首次判断”与“再次判断”将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因而对差异化表决权安排的设置与解除或调整,应当采取不同的规范模式。
【作者简介】
罗伟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从事公司法与证券法研究
1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环保投资
【摘要】
已有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但是否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政策敏感性更强的企业环保投资具有同样的抑制作用,在已有文献中很少涉及。基于2008—2018 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环保投资。影响效果在国有企业、高股权制衡度的企业、高未来成长性的企业与低市场竞争程度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在高经济增长水平、高市场化程度、高绿色金融发展程度与低环境规制强度的地域,企业环保投资决策更容易被经济 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增加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强融资约束程度两种路径抑制企业环保投资。
【作者简介】
姚圣,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从事环境信息披露研究;林云燕,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3、中国煤炭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摘要】
GTFP 是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同时纳入传统 TFP 核算框架的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指标。与传统 TFP 相比,其更能反映创新驱动的本质。科学测算煤炭行业 GTFP 能客观描述科技进步与创新、规模收益等对产出增长的驱动/阻碍情况,对煤炭行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煤炭行业 GTFP 测算较少将经济、能源与环境因素同时考虑在内,导致测算的 GTFP 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将能源消费 与“三废”排放同时纳入研究框架,首先应用 DEA 分析了 2014—2018 年中国不同区域所属 25 个 省区市煤炭行业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 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测算出了 2002—2018 年的 GTFP,并按区域与时间维度对 GTFP 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煤炭行业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低,西部地区整体优于东部,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东北;促进 我国煤炭行业 GTFP 改进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是导致技术效率降低的主因,但前者的阻碍作用更大,纯技术增长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分地区看,东部煤炭行业的 GTFP 变化指数均值(1. 021)>中部(1. 009)>西部(1. 000)>东北(0. 963), 各地区导致 GTFP 改进/降低的原因不同;分时间看,考察期内我国煤炭行业 GTFP 年均增长 率为 0. 2%,主要是技术进步年均增长 0. 9%,技术效率年均降低 0. 8% 导致的。结合研究结 果,提出了提高煤炭行业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煤炭企业生产管理与制度等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蔡林美、郭佐宁、张金锁,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 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陕西陕煤陕北矿业有限公司,从事能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学术为公 学术为先
国内连续出版物号:CN 32-1593/C
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105X
邮发代号:28-444(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0516-83885569
期刊网站:http://xb.cumt.edu.cn
E-mail:xbsk@cumt.edu.cn